简化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汉族民间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

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

有一种智慧叫太极拳和太极文化

一、太极拳——太极文化,是最代表中华文化精神气的智慧了。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维参照系中,没有种植太极文化的种子,所以,对其不了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应对中华文化里这样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因为,太极文化关乎我们人生之路的质量和份量,关乎我们身心健康的纯度和深度;观乎生命优化的宽度和长度。

既然是文化,就有了以文教化的意味在里边。用什么来教化,主要用传统文化中的圣贤思想、修身理念、太极修养。教是传承、传递、传播、传人之意,指的是过程;化是融合、混化、铸造、启迪之意,指的也是过程。教化的指向是人心,目的是让人心与圣贤为伍,牵手经典,亲近自然,净化身心,改变参照系,促进人的智慧和能力变成自由自觉。

有关太极文化的更全面的内涵,可阅读本人编著的《太极拳与人类文化》、《太极拳经典著述选读》、《太极拳发展简史》等著作;更应该阅读笔者恩师王壮弘老师口述,本人和师兄整理的《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和王壮弘老师亲自撰写的《太极拳的智慧》等著作。

有的老前辈不主张写书,因为功夫到了一定阶段,每天都有新的进展,甚至“以今(天)否(定)昨(天)”;不过,这只是进入了有无境界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处在有为境界的时候,还是应该用语言表述的,也应该有入门的教程,这样,学者才能有路径而行太极之道啊!

在进入太极之道的时候,让我们简单的梳理一下太极拳的起源、基本要旨和太极智慧吧!

二、太极文化的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绵绵5000年。这期间,所孕育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宛如支撑中华大地的三大支柱,日久弥新;每个中国人,都应与之亲近,从中汲取生命智慧,寻找到成就事业的活力源泉。

太极拳的诞生,源于中华核心思维和思维模型——太极——伏羲“一画开天地”,画出了震古烁今的太极图,从此中华有了核心思维;周文王推演八卦,使得中华后代子孙能以六十四种思维模型来认知世界;孔子注解《易经》,给中华核心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模型安上了翅膀(十翼)。孔子还给中华核心思维命名了一个名字——太极。他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从此,太极这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智慧,融进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的真正软实力,并细雨润无声的营养了儒学、道学、佛学、中医、风水、书画、武学,乃至中国人日常的发明创造,比如,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阴阳互济、毛笔的一硬一软、筷子使用时的一动一静、中国书法的折叠往复、中国画的“意象”气韵、中国菜之煎炒烹炸的恰到好处、太极剑之剑穗和剑身的一刚一柔等等;甚至,还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人民的行为方式、生活习俗……

有了太极这个思想,一定会诞生独属于中华的武学文练之大智慧——太极拳。

而太极拳的创立者们,在中华核心思维和认知模式光芒的照耀下,以河洛之理为依托,汲取佛家《易筋经》、《洗髓经》内壮之髓核和明心见性之精微体验;归纳儒家太极之理论内核和修身为本的心性学说;採撷道家天人合一的主张和炼气养性之方略,并以天地为师,法天择地,道法自然,象形取义,终于酿造出震古烁今的太极文化——我们把之归纳为太极拳架(动作招式)、太极内功心法(神意气之内在修为)、太极道统(儒释道文化和太极理论)——含三为一是太极文化的重要特征。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创始人为无数个“张三丰”——历代的太极拳实践家和实践者。

三丰这个“丰”字,是“豐”的简体字,也是当时就有的俗字,三横中间一竖,三横是“乾三连”的乾卦,中间一竖断开三连,成“坤六断”的坤卦,“丰”其实是简化了的乾坤。“三”代表“天地人”,“丰”代表“乾坤”,从“三丰”即“乾坤天地人”的意义来说,“三丰”实际上是宋明一个“道的符号”多于是一个“人物”的意义。

其实,追究太极拳到底是何人编创并没有实际意义。太极拳是根源于中华乾坤天人文化,根源于中华儒家、道家、佛家、武学、医道而混化形成的一门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唐宋禅学、和宋明理学成熟之后,结合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等与道有关的思维方式而发展出来的。

太极拳是“儒家太和拳”。

太极拳是“道家无为拳”。

太极拳是“佛家如是拳”。

太极拳是“医家治未病拳”。

太极拳是“武家十三总势拳”。

名相是太极拳,而本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智慧的结晶。

见相非相乃得大自在、大智慧、大解放。

三、练太极的几个“有利于”

1.有利于人体运动系统:太极拳是一种身体的平衡支撑和有氧运动的锻炼方式,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和关节及软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延缓衰老退化。

2.有利于人体血液循环:练习时,动作缓慢,呼吸深长,劲贯四梢,有利于加快血液流动,吐故纳新,排除血液中的糟粕,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长期练习,会增强血管乃至毛细血管的弹性和心脏搏动功能,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

3.有利于人体呼吸系统:太极拳是一种有氧运动,呼吸深长细匀,气沉丹田,能使人的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新陈代谢。

4.有利于人体消化系统:由于太极拳运动强调“内外结合”,所以外部肢体动作势必带动内脏器官的活动,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强人体消化吸收功能。

5.有利于人体泌尿系统:太极拳运动以腰胯带动四肢,能增加汗液分泌,排除体内更多的垃圾;又通过腰胯部活动,促进泌尿系统的健康。

6.有利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由于意识和动作的紧密结合,精神安静且高度集中,能促进体内津液的分泌,并双向调节甲状腺及垂体等功能。

“锻炼永远不晚”。民众养生手段层出不穷,太极拳体育锻炼是很多人的首选。参加体育锻炼的民众中,中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年轻人则明显要少,许多年轻人因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往往不注重保养,遇到周末宁愿在家睡懒觉,也不愿意起来锻炼身体。懂得养生能使人少病痛还能少花钱,一举两得。

【相关链接:打通涌泉穴有以下好处】

1.中医认为涌泉穴一通,就能有助于打通十二经络。轻轻点按涌泉穴能通过经络传递作用,调节你的植物神经系统,帮你扩张血管、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毒素排出、降低血液粘稠度。

2.活跃肾经内气、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散热生气,有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等。

3.缓解帮助治疗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4.缓解帮助治疗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等。

5.对于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耳聋、耳鸣等也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6.实践古人所说的“呼吸以踵”,有利于上火下行和脚下生根,行拳者可达事半功倍。

具体招式名称如下:

第一式 起势

第二式 左右野马分鬃

第三式 白鹤亮翅

第四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五式 手挥琵琶    

第六式 倒卷肱

第七式 左揽雀尾

第八式 右揽雀尾

第九式 单鞭

第十式 云手

第十一式 单鞭

第十二式 高探马

第十三式 右蹬脚

第十四式 双峰贯耳

第十五式 转身左蹬脚

第十六式 左下独立式

第十七式 右下独立式

第十八式 左右穿梭

第十九式 海底针 

第二十式 闪通臂 

第二十一式 转身搬拦捶

第二十二式 如封似闭

第二十三式 十字手

第二十四式 收势